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化传承发展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新的文化使命。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响应助力乡村振兴战略,betway西汉姆联官网邮电学院的4名带队教师及9名学生组成“建陶遗韵”调研团队,于2023年8月17日-8月23日深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依托建水县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探寻优秀传统文化、访谈乡村振兴典型代表、挖掘传统文化故事、体悟非遗技艺文化、红色基地浸入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并从多维度、多视角深度了解和掌握建水县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及西庄镇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具体举措和发展成效。

实践团在建水紫陶博物馆合影
01
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实践团师生到访的第一站是建水紫陶博物馆及建水文博馆。建水紫陶博物馆集文化宣传展示、作品收藏鉴赏、文创产品展销等为一体,是建水县紫陶文化传承保护、交流合作的崭新平台,也是建水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地标性建筑。紫陶博物馆设有一个紫陶主题系列展馆和非遗综合展示、建水县城市规划两个主题展厅。建水县文博馆陈列布展有“滇南明珠—建水历史文明陈列”“青砖碧瓦—建水古建筑” “斯文在兹—传承弘扬中的临安儒学”“窑火薪传—建水陶瓷”四个展厅及建水红色文化展厅。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团师生对建水文化及紫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守护文化根脉,记录文明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开启美好未来,博物馆这所“大学校”带给团队成员“四个自信”的精神力量。

实践团在紫陶博物馆参观学习紫陶的发展历史

实践团在紫陶博物馆参观学习紫陶的烧制过程

实践团在建水文博馆听讲解员介绍儒家文化

实践团在建水文博馆听讲解员介绍建水古城的历史
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站是建水古城。在清康熙三十三年移建至建水的云南提督学政考棚院,同学们了解到作为科举前的预备考试,学政考棚院试为不少滇南学子,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走出深山,成为全省、全国有名之士乃至名儒、名臣,青史留芳,名垂千古。在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水文庙,同学们了解到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建水文庙,依托景区资源优势,作为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化民众及向南岸少数民族地区输出汉儒文化的桥头堡,培育了建水文人学士“尊孔崇文、潜心问学”的精神风貌,爱国情怀,成为云南高原上一道极其亮丽的风景。在建水古城,有数百口古井,实践团参观了位于建水县西正街的著名古井——大板井。人们钟爱大板井,因为它“水味之美,冠甲全滇”。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于建水古城而言,古井,是不可缺失的文化符号,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实践团在学政考棚体验活字印刷术

团队成员在文庙开展“传统文化传承”调研活动

实践团在大板古井体验取水过程
02
寻访非遗文化,感悟非遗魅力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深入了解传承千年的建水紫陶非遗技艺,实践团来到了绍康陶艺和谭知凡陶艺工作室,拜访了两位德高望重的非遗传人。在绍康陶艺的工作间团队成 员深入学习了紫陶的制作流程,从中了解到建水紫陶制作工艺繁多,细分有108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须做到认真细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绍康老先生告诉同学们,建水紫陶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产业化,市场化是紫陶产业化的关键,而培养传承人,继承和创新紫陶工艺,则有利于促进市场化的健康发展。在与大国工匠谭知凡大师的交流中,谭老说道:“做陶第一要素就是要会挑土看土,做陶的有一句俗话‘生在颜料上,死在烧成上’,建水紫陶最重要的就是陶土,陶土的质量是重中之重,边做边实践,要有想法,打好基础,受益的是自己,无论学什么都是这样,基础不好去社会上能干什么”。在昌泰紫陶教学实践基地,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制作紫陶的拉坯过程,指导拉坯的 老师告诉同学们:“拉坯成型,书画装饰和雕刻填泥都是建水紫陶的重要技艺,攻克这道道的难题,不能靠投机取巧,唯有‘勤’与‘恒’这两个字,它是需要勤奋的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练习。”经过寻访非遗文化,团队成员深刻感悟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及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实践团观摩国家级非遗大师陈绍康老师为紫陶作画

团队成员体验制作紫陶的拉坯过程

触摸制作成型的紫陶茶壶

聆听“大国工匠”谭知凡大师介绍制陶的第一要素
03
感受红色文化,重拾红色记忆
文化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不能被割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红色文化也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为了解建水红色文化,实践团来到建水建民中学、朱德故居、团山村九人团纪念馆,开展了红色教育基地沉浸式学习活动。团队在建民中学校史陈列馆了解到,刘宝煊校长和隐蔽在建民中学的中共地下党员及进步教师,以不同的方式,不遗余力地做了许多有益于学校的发展建设、有益于地下党隐蔽发展、有益于抗日救亡活动开展的工作,使建民中学成为党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统战工作的核心,成为滇南培养革命青年、隐蔽积蓄革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摇篮。在朱德故居陈列室,实践团追忆朱德委员长在建水的难忘岁月,陈列室序厅正中写着“敬爱的朱总司令,建水人民怀念您”。建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安居乐业的场景正是一代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做主人翁”宏大伟愿的延续。在团山村九人团纪念馆,团队成员认真看实物、观历史,通过瞻仰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重温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接受党史教育思想洗礼。

实践团瞻仰烈士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

实践团参观建民中学校史陈列馆

团队成员在朱德故居重温入团誓词

团队成员在团山村九人团纪念馆瞻仰历史图片
04
解锁文化密码,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既要有产业的兴旺,更要有文化的繁荣,要立足乡村实际,用心解锁“文化密码”,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实践团队来到了西庄镇人民政府,与相关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了西庄镇在传统文化传承及乡村振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文化站站长向同学们介绍说,西庄镇有几个闻名的文化景点,如双桥村、团山民居等,共有两百多文物点,这些文物点与建水县文物是一体的,也是建水县文化底蕴的体现。主管乡村振兴工作的的张主任向同学们介绍了西庄镇脱贫情况以及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带动的文化发展。

实践团与西庄镇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合影

实践团参加西庄镇人民政府座谈会

实践团与西庄镇人民政府相关领导交流
在西庄镇新房村陈列馆,村支部的黄书记为同学们介绍了新房村的历史以及新房村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实践团走进了新房村村民家里,与村民们进行了交流,了解乡村发展情况,同时给村民做了二十大精神的宣讲,发放了宣传资料。通过这种“走进家里去”的宣讲形式,用群众“乐意听、听得进”的语言,宣传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列新思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村民们鼓干劲、添动力、暖人心。实践团还就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电信诈骗事件,给村民们做了预防电信诈骗的科普宣传,切实提高村民群众反诈意识。

新房村黄书记介绍村史溯源及历史沿革

新房村黄书记为同学们讲解古民居蓄水池雕刻画里的故事

实践团成员走进新房村村民家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实践团成员走进新房村村民家里做预防电信诈骗的科普宣传

实践团成员访谈新房村村民
在西庄镇团山村村委会,实践团与村委会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团山民居当地经济情况,同时还请教了团山村地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在村委会培训教室,实践团成员带领当地小学生开展“团团陪伴,助力‘双减’”活动,为小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参与活动的小学生带去了文具用品和红色课外读物。

实践团与团山村村委会干部座谈

实践团在团山村为小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了解团山村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情况,团队成员考察了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团山民居。团山民居中的古建筑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目前已成为建水旅游的打卡地之一,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团山村经济发展。
实践团参观团山民居

团山村草编非遗传承人向团队成员讲述销售草编制品发家致富的故事
05
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是中国电信建水分公司。在与建水电信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座谈中,团队成员了解了电信开展数字乡村工作以来取得的成效,同时对数字乡村智慧大屏在农村的应用及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结合本次调研主题,实践团就乡村建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动能以及拓展乡村文化振兴的多种模式和路径等方面与企业专家进行了交流。

实践团与建水电信分公司负责数字乡村建设的工作人员座谈

数字乡村建设团队长介绍电信公司数字乡村工作开展情况
实践心得

马瑞
邮电学院 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
2022级专科生
通过对建水县西庄镇团山村和新房村两个村庄的调研,我们看到传统古村落焕发的“新生机”,体现出西庄镇基层党委和政府重视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够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的水土民风特点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通过调研中的参观交流、进村入户、点面结合的走访,我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同时我也开始思考,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真正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等现实问题。作为邮电学院的学子,我立志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杨越
邮电学院 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
2022级专科生
在实践中感悟,在锻炼中成长。
建水县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无论是文庙、朱家花园、学政考棚等拥有历史故事的景点,亦或是西庄镇、建民中学、朱德故居等拥有历史文化的地方,无不体现着建水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深切感悟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的加入,新时代青年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乡村振兴的任务任重道远,唯有走进乡土中国,才能深入群众,走进群众,服务群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坚定不移听党 话、跟党走,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 年,让青春汗水挥洒基层一线。